黃岡中學廣州學校實驗小學 譚英
內容摘要:本文從青少年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意識已日漸淡漠,甚至茫然不知;而對“洋節”卻趨之若鶩的現象,分析了我國對節日文化的忽視,從而制定了歡歡喜喜過大年的社會實踐活動——分年級活動具體內容、活動實施、活動的效果,讓廣大青少年學生積極參與春節的探究活動,提高全體青少年的文化素質,增強民族凝聚力。
關鍵詞:傳統節日 春節 實踐活動
一、活動背景
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育化出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,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曾有一位學者這樣說到:“民俗是文化。正是民俗的一個一個小單元能構成一個民族。試想,如果沒有春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,能把中國人和朝鮮人或日本人區別開嗎?”節日的內容包羅萬象,涉及到了人們的生產活動、衣食住行、人生禮儀、天文氣象、宗教信仰、文化娛樂等,融會了豐富的文化活動、文化產品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。而在其背后,蘊含的是深厚的民族心理、道德倫理、精神氣質、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。以活動為載體而又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其代表性與活動性是傳統文化中的其他內容所不具備的。
當前人們特別是青年人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意識已日漸淡漠,甚至茫然不知;而對“洋節”卻趨之若鶩,這種節日文化中的崇洋輕中,不能不讓我們十分憂慮。同時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,雖然人們也過自己的節日,但其內容發生了很大的異化。如一部分青少年過春節攀比的是壓歲錢多少,把春節看成“致富”的機會;不少節日都簡單化為吃一頓。如此等等,其原因就在于社會對節日文化內涵的忽視,文化認同的淡化
少先隊員是在生活中學習,在活動中發展的。生活與活動是少先隊員學習的兩個基本要素。教育的活動性和活動的多樣性是少先隊員心理發展的基礎和源泉。在貼近少先隊員生活、激發少先隊員活動的基礎上構建活動方案,才能促使其獲得主動、積極的發展。為此我們通過對少先隊員開展傳統節日的教育,在提高隊員文化素養的同時,對少先隊員進行民族精神教育。
針對這一情形,我校根據各傳統節日文化分年級目標,制定民族傳統節日探究活動。以各節日最具代表性、最被人們所熟知的典型習俗為切入點,結合節日的整體基調,剖析其中蘊涵的國家意識、文化認同、公民人格,并與隊員社會性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加以提煉、概括。今天我們以春節為例,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,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,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,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,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,有許多還相傳至今。
春節,中國傳統的做法:吃年夜飯、收看春節晚會、探親訪友、燃放煙花等等,結合節日洋溢的歡慶氣氛,我們需要達到的目的是:萬物復蘇、一切又個好的開端。在系列活動中,從學生需要、興趣出發,關注社會發展入手,活動全部自典型習俗“取意”,以隊員的需要和興趣“創意”。從節日典型習俗(活動)切入,由隊員的視角層層展現不同活動中對于國家意識的理解。
二、活動內容
我們根據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總目標:推陳出新,繼承、發展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優秀成分,賦予它以新的內容和形式,以此提高隊員的文化素質,增強民族凝聚力,制定民族傳統節日的教育目標,根據隊員的年齡特點,設計了相應的實踐活動。
例:歡歡喜喜過大年——春節
內涵
|
低年級
|
中年級
|
高年級
|
國家意識
|
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
|
春節意味著舊的一年過去,春節作為一種辭舊迎新的象征意義。
|
春節作為一種辭舊迎新的象征意義,春節作為一種人情禮往的社會交往,也是一種激勵加油的良好時機春節作為一個團聚相會的節日
|
文化認同
|
春節的農歷日期。
春節的習俗。
|
春節生肖的典故,了解身邊親人的生肖屬相,并能說出生肖屬相的性格特點
|
春節節中的神話故事、民間傳說。
中秋節有關的詩句與詞匯。激發學生喜愛中華文化。
中秋節與感恩節對比。
|
公民人格
|
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
|
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識,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,以小主人的精神參與到年貨大采購的活動中。
|
感受中華民族豐富的情感和智慧,增強社會責任感。
對春節習俗的探討:哪些值得發揚,哪些陋習需要制止。
|
年級
|
教育目標
|
實踐活動
|
一年級
|
知道春節是傳統節日,感受節日的快樂。
|
畫一畫自己眼中的春節,初步了解春節的來歷。寫寫“春”的毛筆字。
|
二年級
|
了解春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,感受過節的快樂。
|
品嘗春節特有的小吃。并了解其他地方春節特有的小吃。
|
三年級
|
了解與春節“福”字的來歷,感受中國字的魅力。
|
講述“福”的來歷,用毛筆書寫“福”字并加以裝飾。
|
四年級
|
了解春節的傳統文化及由來,進一步培養民族文化的興趣。
|
找一找春節的傳統習俗和典故。
|
五年級
|
讓學生傳遞春節的思念之情
|
給遠方的親人寄一份祝福,傳遞情感。制作一張賀卡,發送電子郵件。
|
六年級
|
讓學生明辨是非,在春節傳統節日,哪些習俗應該發揚,哪些應該改進。
|
春節習俗大家談,燃放煙花炮竹該不該禁止。
|
三、活動的實施
在春節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系列活動中,我們始終貫穿在隊員的生活實踐中。通過“五個一”讓每位隊員都能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度,對民族節日的精神內涵的感悟。
查一查
隊員們利用圖書資料、網絡等收集有關春節的名稱、時間、來歷、傳奇故事、習俗等,對這些傳統節日有一些初步的認識。有的隊員通過查資料,從而知道了過年這個“年”究竟指的什么,知道了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等等。還有的隊員了解到了很多傳奇故事和典故,豐富了自己的知識。
問一問
隊員通過采訪自己的爺爺、奶奶,爸爸媽媽等長輩,詢問他們小時候怎么樣過這些傳統節日,了解了很多現在的孩子不知道的歷史。在物質還不是很豐富的年代,過年才能盼著穿新衣,雞鴨魚肉都是要憑票才能購買,這些歷史隊員們并不知曉,通過與自己現在過節的情況作對比,更了解了社會的發展,祖國的進步。
誦一誦
在歷史長河中有很多詩人寫下了一首首經典的詩詞,這些詩詞描繪了節日的意境,隊員們通過查找與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,配上個人的理解,讀一讀這些古詩,充分感悟中華文化的精髓。結合語文學科開展的賽詩會讓學生沐浴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。
品一品
很多傳統節日都有一些特定的民俗食品,讓隊員通過嘗一嘗這些民俗食品,了解這些習俗的背后的故事,更貼近隊員的生活。為什么過年要吃榨油餃、為什么要吃年夜飯、為什么要逛花街等等……
做一做
根據春節的習俗,讓隊員嘗試去制作一份民俗食品或者參加一項民俗活動,讓隊員能更深刻的體驗民族文化的魅力。自己親手寫了一副對聯、親手制作春節的小掛件、親手制作一份心意卡,當每個隊員帶著自己制作的春節飾品和父母一起去享用時,他們的心情是幸福的,更重要的是隊員們知道了春節特有的傳統文化。
四、活動反響
通過對春節的探究活動讓隊員們學習了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,懂得了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,拉近親子間的關系, “五個一”(誦一誦、查一查、問一問、品一品、做一做)讓隊員們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度,對民族節日里精神內涵的感悟。寒假回來,以班級為單位再進行展覽、評比。激發了廣大師生了解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,增強了其民族自信心、自尊心和自豪感,懂得了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!